第203章 红巾军的造反贼来了南京(第1页)
上一章 | 目录 | 存标签 | 下一章 |
第2o3章红巾军的造反贼来了南京
腰缠十万贯,骑鹤下扬州。
金陵城,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繁华之地。
明初时,朱元璋在此建国,金陵城还只是个人口不到二十万,甚至其中大部分都是士兵、官员以及其家属的城池。
城中百姓要么死于、逃亡战乱,要么后来被老朱流放,以至于刚开国的洪武初年,金陵并不繁华。
然而二百余年过去,得益于南方地区是主要产粮区,经济开始迅活跃起来。
粮食多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粮食生产,转而从事经济作物,或者手工制造业。
在这种情况下,种桑养蚕,棉花苎麻等产业迅展了起来,而且还加瓷器、茶叶、笔墨、纸张等商品展。
到明朝中后期,虽然朝廷海禁,然而大明的商品却远销海外,以至于后世历史课本当中还记载,大明后期的经济繁荣达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步。
不过民间经济展却跟朝廷没什么关系。
大明二百多年以来,主要的税收就是农税,与宋朝到中后期商税开始占大头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这使得在大量藩王、地主侵吞土地资源,占据无数田土,又把税收不断转移给田地越来越少的自耕农的情况下,自耕农纷纷破产,从而起义不断。
其中江南地区就是重灾区。
电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当中改稻为桑虽然只是电视剧虚构,历史上并没有这一出。
但江南地区很多大地主为了更高的经济利益,把自己名下的田土改稻为桑,或者其它经济作物,使得粮食产量降低,让市面上的粮价上涨不断,百姓吃不起粮食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因此可以说江南地区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农业上,都真正决定了大明王朝的兴衰。即便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京,却无时无刻被曾经的都南京以及周边地区影响。
而在这王朝末年,大明风雨飘摇之际,大明太祖朱元璋从王朝初年赶了回来,犹如王者一般的姿态向着南京城进。
船队其实并没有带太多人,就是两千士兵以及四川湖广等地的官员。
加上随从人员,总计也才不到四千人。
朱元璋在武昌接到了吕大器、李乾德、王扬基、高斗枢、徐启元等湖广大员之后,就顺长江而下,到达了九江。
九江是有明军驻守的。
不过人数很少,由江西、湖广、安庆、应天总督袁继咸驻扎在这里。
他的职位其实跟吕大器一样,都是来南方处理张献忠的大员。
只是袁继咸于崇祯十五年被派了过来,但一直拿张献忠束手无策,还丢了武昌,因此朝廷在崇祯十六年五月派吕大器来取代他。
但袁继咸也没有被撤职,而是就继续留在九江募兵。
后来吕大器也一直拿张献忠没什么办法,朝廷又在崇祯十七年正月把吕大器给撤掉,仍旧让袁继咸担任。
如今历史大为改变。
由于吕大器上交的公文当中说已经处理掉了张献忠,导致朝廷打算撤掉袁继咸,让他去南京当兵部右侍郎。
只是因道路遥远,任命书才刚刚送达,袁继咸正打算启程,听说吕大器到了九江,他就去迎接。
结果当头棒喝,来的是太祖。
跟诸多官员一样,袁继咸刚开始也不敢置信。
直到船上那么多高级官员异口同声,还拿出了洪武朝的视频给他看,他才震惊地信了,然后马上跪地愿意拥戴太祖。
船队继续浩浩荡荡向东而去。
至二月初,队伍就抵达了南京城,缓缓地驶入了秦淮河岸。
老朱站在船头,眺望着这座二百余年后的南京城。
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。
熟悉感是那城墙。
金陵城的城墙自古就有,特别是孙吴时期,孙权定都建业,让这里迅垒起高墙,成为龙盘虎踞之地。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biquge09.com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