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二零章 仁即为人(第2页)
上一章 | 目录 | 存标签 | 下一章 |
天已经黑了,屋中烛火跳动。
刘阚负手走到窗边,背对着叔孙通,开口道:“何公,儒家常说‘仁’,那你能告诉我,什么是‘仁’吗?”
突如其来的问题,让叔孙通一下子愣住了!
‘仁’,是儒家思想的核心,也是孔夫子引以为最高的道德标准。
可什么是‘仁’?
却不那么好回答了……也许,就算是那个提出‘仁’概念的孔夫子重生,站在这里也不一定能说个明白。儒家的‘仁’,也许就好像道家的‘道’一样,说不清楚,道不明白,难以作出肯定的界限吧。
孔夫子在《论语-颜渊》说:克己复礼为仁。
又在《卫灵公》里说: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神以成仁……
甚至连那道家的庄周也跑出来凑热闹,对‘仁’做出了其独特的解释:亲而不可不广者,仁也。
总之,什么是‘仁’?
这是自孔夫子之后,儒家弟子一直在探索的核心问题。此刻刘阚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,让叔孙通有些不知该如何回答。低着头沉吟半晌,最终却只能苦笑一声,轻轻摇了摇头。
“都尉,通也不知,何以为‘仁’。”
刘阚背对着叔孙通,神情似有恍惚。
“我倒是有一点想法,但不知何公愿闻否?”
叔孙通正色道:“圣人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学问不分长幼,达者为先。通愿闻其详。”
“仁,即人!”
“什么?”
刘阚转过身,“我也曾拜读至圣文章,圣人生于忧患之时,礼乐崩坏,道德沦丧……故圣人言礼仪,说道德。一生学问流传下来,从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,到后来集经史大成而著《春秋》,其目的说穿了,就是教导我们这些愚昧小子,如何做‘人’。何为‘仁’,人既是‘仁’。
圣人因乐尧舜之道,以尧舜之道为基准,是非于二百四十二年之中,只为告诉我们,什么是人。”
叔孙通闻听,不由得呆愣住了。
刘阚在叔孙通面前坐下,再次发问:“何公,何为社稷?”
“啊,这个……”
“社稷,即为人!”
刘阚为叔孙通斟了一杯酒,“何公,若这社稷没有了人,又怎能算得上社稷?今天下百姓人心思安,齐鲁三郡虽有动荡,但却是宵小作乱,与百姓何干?我一身前程是小,但却不能将十几万生灵置若罔闻……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若因这十几万生灵,而令天下人心怀怨恨,更容易被宵小所利用。到时候,战火重燃,死得可不是十几万,甚至几十万,几百万。
何公,我实不忍这种局面发生。迁徙北疆,虽有远离故土之苦,但却能保住性命,也算是一桩美事。若真能如此,舍了我一人的前程,又算得了什么?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……也许,至圣流传诗书礼乐的目的,就在于这么一个道理。”
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。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……”
叔孙通默默的重复着刘阚这四句话,许久之后,他站起身来,向刘阚深施一礼,“通自以为得圣人衣钵,今日听闻都尉这番话,恍若拨云见日,方见儒家真义……请受叔孙通一拜。”
刘阚微微一笑,起身往屋外走。
“我和彭越有约,尚有事情要处理。
往咸阳奏报一事,还请何公多多费心吧……哦,另外派人通知冯敬李成二人,命他们尽快解决临淄田福的事情,而后屯驻临淄、济北交界,等候命令就是。快入秋了,真希望能早一点把这里的事情处理干净。算一算时间,我已离开楼仓一年有余,还真的是有一些想念。”
叔孙通点头应下。
要说起来,刘阚也可以自己写这份奏报。
但只是可惜,他隶书不错,可对于秦小篆却不甚熟悉。能写下来,可字体却不能做到工整圆润。始皇帝虽然已经认可了隶书的存在,但在公文方面,仍要求大小官吏以秦小篆为主。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m.biquge09.com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